◆惟得
(一)費里尼的【大海航行】在美公映﹐毀譽參半﹐有人認為它是費里尼最惹笑的作品﹐另一些影評人卻覺得沈悶不堪﹐其實兩種觀點都很極端。【大海航行】固然帶有笑料﹐基本上它不是一部喜劇﹐滑稽的場面都有一份苦澀﹐影片本來是一個頗乏味的故事﹐費里尼處理起來卻是趣味盎然﹐間歇性地帶動高潮﹐背景音樂更提供一份舞蹈感。【大海航行】未必是費里尼最得意的傑作﹐起碼保持水準﹐當然﹐觀眾若不喜歡古典音樂和歌劇﹐情趣可能會打折扣。
整個故事發生在一艘輪船上﹐設計有點像長壽的電視片集【海上樂園】﹐只是乘客並非前來渡假﹐而是參加一個女高音歌唱家的葬禮﹐名單包括公爵﹐歌唱家﹐音樂家﹐樂評人和記者﹐非富則貴﹐影片的前半部﹐費里尼刻意諷刺上流社會的荒誕行為。
如果費里尼只懂得冷嘲熱諷﹐他就不是蜚聲國際的電影大師﹐影片的後半部﹐他特別加插一群難民﹐透過難民充滿感情的歌聲﹐貴族忽然體會到自己的音樂缺乏生命力。費里尼用音樂衝破階級的界線﹐後來戰爭爆發﹐輪船被擊沈﹐乘客紛紛逃生﹐一個忠心的樂迷仍然留在船裡﹐轉動放映機﹐瞻仰女高音的風采﹐這時候﹐費里尼更把音樂提昇為超越生死的高尚情操。
影片並沒有一個完整的故事﹐費里尼只用零碎的片段﹐描寫一些主要角色的性格﹐起初略嫌煩瑣﹐但耐心看下去﹐便會發覺其中一些片段略有關連﹐譬如開場不久﹐乘客在餐廳進食﹐一隻海鷗忽然停在窗前觀看﹐後來甚至飛進船艙﹐乘客爭相撲捉玩弄﹐其實他們都沒有誠意餵飼海鷗﹐連接到戲的中段﹐乘客再在餐廳進食﹐一群難民擁到窗前觀看﹐乘客逗引飢餓的兒童﹐一個女子甚至把食物帶進難民中﹐他們只是把難民當作海鷗﹐並非真正關心他們﹐而和窮人比較起來﹐更增加他們階級的優越感。在影片中﹐費里尼經常採用這種呼應手法﹐我們重新想起來﹐便會迴味無窮。
費里尼喜歡在銀幕上大變戲法﹐影片本來要用彩色攝製﹐開場的時候﹐他卻用黑白菲林拍攝﹐影片毫無聲音﹐只用字幕交待演員的對答﹐我們以為這是一部默片﹐費里尼忽然命令一組演員開腔演唱﹐等到我們準備看一齣音樂劇﹐費里尼卻把影片轉為彩色﹐故事正式開始﹐到了最後一個鏡頭﹐費里尼忽然又用黑白菲林完結﹐他實在不脫頑童本色。
費里尼的影片另有一個特色﹐就是經常提醒觀眾正在看戲﹐他故意要特約演員迴避鏡頭﹐好讓觀眾記得他們是在拍戲﹐他又在片中安排一個記者的角色﹐經常向觀眾說話﹐介紹片中重要的角色﹐最後﹐他甚至向觀眾展覽自己拍戲的過程﹐彷彿提醒觀眾不要過份被劇情牽引﹐最好想想影片背後的意義。
越來越覺得費里尼像魔術師﹐他的影片總是令人嘆為觀止。(三之一未完)
原載一九八四年四月三藩市【東西報】
(MM)
Monk Muk 人生總有很多困惑,好像看一齣戲,時有不明所以;總會遇到各種魔術師,為你帶來驚喜、或是驚嚇,但到最後,有些你看穿了;更多的,仍然看不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