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8月7日 星期三

贖罪

◆李孝聰 

      贖罪:《追風箏的孩子》 + 《愛・誘・罪》一時的錯誤,導致無可挽回的遺憾,傷害別人,也在自己心中留下永遠的疤痕,這是最近看到的兩部由小說改編的電影的共同主題。傷痕無法磨滅,但我們總想做一點甚麼補償、贖罪,使自己的良心好過一點。《追風箏的孩子》中的主角得到了這樣的機會,萬里迢迢重回故國,救出昔日被自己寃屈離棄的好友的兒子,使他重獲幸福、溫暖。電影結束時,主角和孩子的風箏在藍天白雲中飛翔,救贖完成,他的心靈得到釋放。

      可是,現實世界並沒這麼理想,贖罪的機會不一定會出現,比較之下,《愛・誘・罪》(Atonement)的發展似乎更貼近真實。同是童年時的一次錯誤,小女孩犯下彌天大錯,使男主角含寃下獄,與真心相愛的女主角分開,愛侶經歷重重波折始再團聚。電影中的這段愛情故事在大時代背景的襯托下,蕩氣迴腸,感人至深,可是電影最後出人意表地告訴觀眾,這一切都只是成為作家的小女孩筆下虛構的情節,真實世界中的他們最終分別死於戰禍,遺憾終生。長大後的妹妹以作品補償她犯了的過失,但這只是她一廂情願的自我安慰。現實,終究是無法彌補的遺憾,這才是真正使人傷痛的地方。

      電影中的一幕,已成年的妹妹找到男女主角,但兩人不想見她,要她立即離開。其實,不獲原諒仍不是最大的懲罰,因為內疚者起碼可以從被冷落、責備中得到懲罰,減輕罪疚。這方面,我們熟悉的另一篇與風箏有關的作品有更深刻的刻畫。魯迅少年時鄙視遊戲,曾不留情地折爛了弟弟背著他做的風箏。長大後,他意識到自己對弟弟的傷害,向弟弟討寬恕,但弟弟一臉茫然地回說:有這樣的事嗎?被傷害者「全然忘卻,毫無怨恨,那又有甚麼寬恕之可言呢?無怨的恕,說謊罷了。」魯迅的心只能繼續沉重著、永遠的沉重著,這才是人世間莫大的難受。

      在虛構的世界中,一廂情願的贖罪十分容易,現實世界,罪疚卻不易得到清洗、補償。面對人生苦痛,有些作品以故事撫慰受傷的心靈,有些作品卻無情的逼讀者直視殘酷人生。前者帶來紓解,但未必真實;後者使你不安,但更深刻,你選擇哪一種?

轉載自http://stupidbirdclub-2008.blogspot.hk/post on January 28, 2008
(MM)

Ma Lai Wah Grace 喜歡前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