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浩然
最近在整理舊相片時,偶然發現一張褪了大半色的舊家庭照,是自己當年離家留學前拍下。父母跟姊弟都在一起,神情莊重地望著鏡頭,還可以看得到那時候家裏的
擺設,應該是我家絕無僅有的一次合照。立即電郵給在加國的姊姊,想她見到也會高興。回覆的電郵是這樣說:「相片早有,並已珍而重之保存,因為這是我們年青
時一家人僅存的記憶。」
家庭大合照是我們那個年代每個家庭必做的事情,中國當代畫家張曉剛最有名的作品就是以此為母題。他的【血缘-大家庭】系列畫作常以人的記憶與失憶作為探索
的對象,這些作品的靈感是來自他小時候四川老家掛在牆頭上的家庭大合照,是上一代舊家庭的見證。現在隨著社會急劇的轉變,每天所見四周都是新貌,傳統的家
庭結構不斷被替代。張曉剛希望通過這些作品,叫人回顧我們過去曾有過的生活,不要讓它們都變成了失落的記憶。他的大合照畫作都是灰暗肅穆,內裏的人物都是
木訥沒有表情,呆呆地在思索,畫裏暗藏著一條代表血缘的紅色幼線,把畫中的人連接起來。
可見,家庭是現今社會一個備受關注的命題。所以,我對香港國際攝影節2013在十月裏的重點活動【300 家】很有期待。
我是第一次到香港知專設計學院的Gallery看展覽,一個很好的展出場地。
這次攝影展有十二位香港攝影藝術工作者為300個家庭造像,展示出他們各自對「家」的不同體驗。有以幾代同堂為取象基礎;有以社群(武術館)
或地域(南丫島)
作為拍攝對象;也有比較偏鋒取材於有癌症病患者的家庭與及無家棲身的露宿者;更有以社會變遷對舊有家庭的影響作題材,好像新界東北面臨遷拆的農村與及都市
舊區內行將淘汰的家族式老店。可謂風貌各異,姿釆紛芸。
練錦順拍攝的癌病者家庭最叫人動容。這些照片沒有用特別的技巧去吸引人,感染力是來自每個家庭流露出來的關愛。拍攝者讓病人留一句話語作為個人對家的眷
念,文字與相片相互輝照。生命無常,有些病人在展出前已離世,叫人黯然無語。令我想起韓國經典電影【八月照相館】,年青的男主角是開照相館的,平日替人及
家庭造像。發覺自己患了絕症,在最後的日子裏,在影室為自己造像拍照,留住生命最終時美好的一刻,放在照相館的櫥窗裏,讓自己所愛的人可以看見。
照片,讓逝者有尊嚴地離去,並在世上留下了盼望。
陳巧真的露宿者黑白照會重重地壓在你的心頭。她的黑白照片雖然沒有日本攝影大師森山大道那些凌厲的影像,但它的沉鬱與森山的作品一樣,有著無言的悲哀,糾
纏著,久久不去。露宿者的世界都是沒有色彩,家的觀念對他們來說,就有如黑與白的對立,有與無的分別。家,有說是未來的天家,有說是空白,有的索性選擇全
然忘記。
家,對露宿者來說,是一個荒謬的記憶。
鄭瑋玲塑造出在香港居住環境下人際間淡然的冷漠。相信個別的照片應該是有角色扮演的成份。年青夫妻在狹窄的客廰內休息,丈夫在看報,太太漠然在旁閉眼養神。母子在家,兒子在房裏打機,母親在廳內坐在沙發上發呆。照片上光暗的對比,色彩的對立,突顯出現代人相互間的隔膜。
回過頭來看,人世間的溫情,關懷與接納,何處可尋。在梁家泰的四代同堂,沈嘉豪/急急子的老店員工,謝明莊的殘障家庭內,又處處可見。
另外會場內有兩個突出的裝置藝術。
謝至德的東北家園,他用過去在皇后碼頭遷拆時遺留下來的木材造成長型的框架,擺放著要求保留家園新界塱原村的家庭照片。整個概念是統一與和諧。
李錦棠的展出也很有創意。每張相片上頭都有一盞燈泡造成剌眼的效果,與展出糢糊褪色的家庭合照互相配合。耀眼的燈光令你看不清文字,每張相片下面都貼著有關相片描述的字條,要你拿在手裏貼近地細讀。排列整齊的燈泡,亮光反照在黑漆的地板上,有著教堂內肅穆神秘的氣氛。
家,總是要回去。
要把家好好維繋,不會是倚靠張曉剛所說的血缘。無論是那個年代,管它是甚麼的樣式,家需要的,是心靈上相互的扶持,與人世間的關懷與諒解,那才是最必要,也是最重要的。
那樣,家,才可以是我們安身立命之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