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6月23日 星期日

阮咸


惟得


      我是音樂聾子﹐只好聽人講解樂理﹐算是助聽。十多年前滯留在多倫多的時候﹐有一次到皇家音樂學院參加香港中樂團的示範講座﹐憑藉筆記﹐直到現在依然記得梗概。那天介紹的是一件樂器﹐姓阮名咸﹐有名字的樂器倒是第一次碰面﹐琵琶就不姓琵﹐古箏也不喚作阿箏﹐二胡當然不是胡家的老二﹐對阮咸也就特別留神。圓形的共鳴箱上﹐是一柱擎天的指板﹐上嵌二十四個音品﹐按著十二平均律裝置﹐貌不驚人﹐彈奏起來﹐聲音卻是優雅明亮﹐不但兼備古琴﹐秦琴﹐柳琴的音色﹐用結他指法演奏葡萄牙民歌﹐一樣應付自如﹐惟獨調撥廣東音樂較傷腦筋﹐尤其是乙反調﹐用阮咸奏﹐似口齒不清的孩童﹐演奏人抽去平均律﹐加上活動品﹐孩童似上過語言促成班﹐口齒伶俐。阮咸已經中國文化部鑑定﹐在民間廣泛流行。

      空氣中潺潺響起導師沈醉在曲譜間高聲哼唱的聲音﹐好像錄音帶重播。只是錄音帶到底不同錄影帶﹐只聞其聲不見其人﹐於是我上網尋找阮咸的容顏。有一只黑色阮咸﹐麵板用皮革包裹﹐依舊是圓形。週邊飛來兩只嵌貝片的灰白色鸚鵡﹐口銜綬帶﹐向左向右一拋﹐抖出一長串像眼睛的鎖鏈﹐有些眼睛鑲著棕紅色的琥珀﹐牽牽絆絆繞著圓周轉﹐來到麵板中央停止﹐開出一朵有蓓蕾的八葉寶相花。裝飾味濃的阮咸教我想起扁圓腹的鬥彩雲龍紋蠣耳瓷瓶﹐納入懷中演奏﹐會覺心驚肉跳﹐隨時有破碎的危險﹐這樣的阮咸只適宜放在博物館的陳列櫃供人觀賞。我印象中的阮咸是另一副模樣。再找﹐覓得淺黃色的素面阮咸﹐兩個音孔像眼睛﹐碼子是嘴﹐分明是古代樂器﹐卻很有現代感﹐多望兩眼﹐看出花生漫畫的查理布朗。假如說故作嚴肅的麵板是臉﹐從琴頸伸展到琴頭的音品就是束髮挽髻﹐彈撥琴弦﹐孩子臉的書生一邊綹髮﹐一邊低聲吟詠。

      有一段時期﹐阮咸是宮廷的美麗與哀愁﹐烏孫國的公主嫁來中國﹐很不喜歡這裡的月亮﹐經常和漢武帝爭論﹐說月是故鄉明﹐漢武帝不服氣﹐特別命令工匠打造一件滿月形的樂器﹐讓烏孫公主披上雪斗篷騎在馬背﹐彈奏一曲<昭君怨>。擺來擺去只是皇族的一種姿勢﹐流傳到魏晉南北朝﹐阮咸經過貶謫和離別﹐徘徊在竹林裡﹐把心事寄託在新樂器上﹐才引出它的真正音色﹐他也把新樂器重新修整﹐它卻驀然在坊間失傳﹐直至武則天登基﹐有人從古墓挖出來﹐正式定名阮咸﹐追認他對中國音樂的貢獻。

                                                   
      網上有一首用阮咸演奏的<倒垂廉>﹐閉上眼睛﹐還以為是琵琶獨奏﹐於是想起白居易的<琵琶行>﹐一首樂曲的起承轉合都給他寫出來了。他聽到的琵琶像急雨﹐像低語﹐大弦小弦交替演奏﹐像“大珠小珠落玉盤”。琵琶又可以像“間關鶯語”﹐“幽咽泉流”﹐卻也不盡是陰柔﹐激昂處﹐“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還以一聲裂帛收尾﹐餘韻並未散去﹐萬籟俱寂間﹐凝聚成江心一片月。白居易也寫阮咸﹐就叫“和令狐僕射小飲聽阮咸”。開首第一句“掩抑復凄清”﹐已經點出阮咸的特色﹐有時阮咸也真的像琵琶﹐“落盤珠歷歷”﹐呼應<琵琶行>﹐一會兒﹐大珠小珠幻成”搖佩玉錚錚“﹐似美人勸酒。正沈溺林下情﹐阮咸又再滑溜﹐”時移音律改, 豈是昔時聲”。            
                                                       
      阮咸發出珠簾碰撞的聲音﹐引我穿越窗外的綠色屏障﹐來到魏晉南北朝的竹林﹐造訪七個壞男孩。他們剛從亂夢中甦醒﹐手捧一部《老子》﹐踱步吟詠﹐要把自己練成一本書。

                                                       
口渴時也不飲水﹐蹲在大盆邊沿喝酒﹐偶有豬隻來訪﹐索性跳進盆裡﹐與豬隻同泳。他們不拘禮節﹐卻練就青白眼﹐把人分成兩等﹐遇上志趣相投的人就報以青眼﹐話不投機﹐則翻白眼。興之所至﹐他們會穿出生時的裝束會客﹐反正天地就是他們的宅舍﹐屋室可以作為衣褲。

      籬笆外的野草總是額外青蔥。


(M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