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7月27日 星期六

罪與義

◆李孝聰 

      印象中,罪與不義是雙生兒,總是連在一起。但事實上,有些罪惡之生卻源於正義,或起碼是假正義之名而行。有些人自以為手執正義,永遠立於道德高地,將自己的想法加諸別人身上,甚至動輙論斷別人,充當正義判官。這種想法如加上強烈的控制欲,為禍之大並不下於其他罪惡。在《追風箏的孩子》中,塔利班分子以石頭痛擲他們視為傷風敗俗的男女,《風箏》中魯迅怒毁不長進弟弟的風箏,《愛・誘・罪》中妹妹指證管家的兒子為強姦犯,他們的行為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這種心理。

      在看《愛・誘・罪》前,剛開始看Ian McEwan的原著小說Atonement。作者在第一章花了不少筆墨,仔細刻畫妹妹Briony的性格。小說一開始時,Briony剛完成了她的第一個劇本,內容寫一個大膽追求愛情的少女,與情人私奔,結果遭人欺騙。幸好後來她得到第二次機會,遇上真愛,終於美滿收場。在Briony的房中,放滿了經她細心佈置的微型模型,小小的房子,刻意經營的傢俱,每一件都按她的意思擺設得整整齊齊,處處顯示出她一絲不苟,追求完美的性格。這些細節為後來的情節留下伏線,互相呼應,很見心思。電影中對這部分的著墨不多,十分可惜。不過由於我還沒看完整本小說,作者的原意是否這樣,未能確定,所以暫時不多談了。喜歡操控一切,扮演上帝似乎是小說家的特性,他們虛構小說中的世界,將人物玩弄於股掌之上,借創作發泄,自我慰藉,甚至意圖以創作贖罪。不過真實世界並不是睡房中的微型傢俱,又豈容凡人任意控制?Ian McEwan始終比較高明,所以他索性自己點破,告訴大家一切都只是作家的妄想。至於仍然喜歡扮演上帝的小說家,我推薦他們讀讀Paul Auster的Travel in the Scriptorium,故事寫一個風燭殘年的作家,一天醒來發現自己身處一間既像醫院,又像書房或監獄的房間。一個個似曾相識的人物出現,帶出一段段似真似假的「往事」。Auster是一個十分出色的說故事人,薄薄的一本小書,引人入勝,十分有趣,值得一看。還有,他的真人十分型仔,不信可以看看。

轉貼自http://stupidbirdclub-2008.blogspot.hk/ post on January 28, 2008
(MM)

Ho Yin Ng Paul Auster 年輕時的俊俏, 也可參看前文 ' 你的冬誌' 貼文上的照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