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出窗外,滿是炙炎的夏天。
你打開剛出版的《冬季日誌》 在看, 一本自傳式的書,首段已很吸引,它大意這樣說,你看發生在别人身上的事情,總是覺得與你無關,不會在你身上發生,然而,它卻一件又一件地,在相同的情况下,出現在每一個人身上。
好透徹的觀察,你深有同感,就這樣,你就看下去。
對你來說這本自傳非常另類,首先作者寫書的着眼點,是以身體的成長過程作為自傳敘事的脈胳,他認為每個人的故事,都由自己的身體作開始,所有一切最後也由它而告終。知道你也有過寫自己故事的念頭,相信你曾想過要怎樣去寫,現在你看,他的方法是否可以参考。或許對你來說,西方人較唯物,重物質,若你來寫應該會以人的知性為基點,從自己思想的成長作為自傳的結構,你想會更為適合。
這本書是由作者六歲作開始,相信是因為之前年纪太小沒有清楚的記憶,這你又會去思索怎樣才可填補這段時間的空白,你記起國內有位作家周國平的說法,他說養育孩子可讓你有機會仔细觀察,重拾自己這段由出生至三四歲間的成長過程,補足了記憶中的缺失,當然可以從父母那處了解多一些,不過你的母親已過了世,父親的記性也不太好,所以若要重構這段時間的記憶,要多作思考。
你曾說自己思想最大的轉變是在中學剛畢業,那時,身邊的朋友及同學都跟你一樣,突然間,同時地,好像都張開了眼睛,發現自己有了知性的覺醒,不談課本,轉過來談人生,說理想,從這開始你就陸續地認識了不少留下深刻記憶的人與事。大學時期是你最懷缅的歲月,那時接觸了很多新的事物,有很多談得來的朋友,大家都是年青人,好不快活,也是你生命中美好的時光。開始出來工作,年青的好處是活動力强,東來西往,参予各種活動其中也包括了大拇指,豐富了你的生命。
相反地,這本書作者回顧的是自己身體成長的記憶,年青時他對身體的追求自然地朝向性的樂趣,在書中有很大篇幅的記述,你特別留意到,好幾次他在飛機上跟鄰座剛認識的女孩搭訕,竟會迅速地在飛機上胡搞起來;讓你記起初次往加拿大唸書的旅途中,在內行線飛行時,你鄰座是個年青的外國男子,樣貌挺帥,原來他是在你將要就讀的大學剛畢業,他說自己正在熱戀,趕著去另外一個城市探望愛人,他還對你說不要相信電影或小說裏所說西方男女的關係都很隨便,他信誓旦旦地告訴你那都是胡說的,離開時,怕你不信,還要你記住。是一個外國男子告訴你的,真正的相愛應是如何。你現在想來,如果當天是本書的作者坐在你鄰座,將會是怎樣的對話,如何的光景。
作者很多的敘述都是他在長長的日子裏,當生命中發生了重大的事情時,自己身體在生理上產生了甚麽的回應,就如當年母親在他完全沒有警覺下去世,身體就出現很多不尋常的現象。你對自己的記憶着眼點跟他很不同,就如你記起的會是四十歲時曾跟要好的朋友這樣說過,覺得這是你最能掌握生命的時刻,經過了年青莽莽撞撞的生活,你好像現在能更好掌握好自己的性格,懂得自己對生命的取向,知道如何踏出生活的腳步。不過,好像語音未消, 一轉眼又過了十数寒暑,年青時的朋友都各有路走,不知究竟現在都變成甚麼模樣,可會像這位好友後來對你這樣說,大家都為生活家庭走上不同的路,生活把我們磨蝕了,年青時的觸覺與感性到削平了。真的,若你反思,是我們掌控了生活,抑或是,反過來是生活驅趕著大家走上現在的路。你的太太最近送你一本書叫《生命下半場》,你打開一看說。來晚了。這本書應該是四十出頭時看,現在都過去了。不要說不堪回首,將來你真要寫自傳時,多用點時間仔细回顧,用心地發掘,你會發現這段時間裏,著實,你也遺忘了不少隱藏在生命裏珍貴的寶藏。
這本自傳的作者由中段開始出人意表地以自己身體曾棲息過的住所,依時序的方式,用它們的地址,來闡述自己過去的生活,你可又在想,如果你用相同的方法寫,又得會是怎樣。作者經常轉換居住的地方,由新澤西——哥倫比亞大學——曼克頓——巴黎——纽約——加州——紐约……有廿一個地址,看來你會簡單得多,開始工作後轉換的住址已不多,反而是兒時所住過的地方很模糊,需要較多的時間去回憶,來重塑。
從你母親的記述,你應該不是在醫院出世,而是在當時一些私人經营接生的地方,你有記憶的首個住所應該是在荔枝角區,差不多在現在太子道地鐵站附近,是很殘舊的唐樓,那時侯你大概是三四歲,最記起的是對街的大世界戲院,它是放映日本電影,最吸引小時候的你是那有幾層高的電影廣告畫板,從騎樓望出去,整天看著,畫像龐大,動感豐富,有很强烈的感染力,尤其是有幾部電影的名字,深刻地留在你童年的記憶裏,其中一部是《蜘蛛巢城》,你當時覺得這名字古怪,也有一種陰森的感覺,其後的《武士勤王記》也是你記得清清楚楚的片名,從這些廣告畫裏又認識了不少電影明星的名字,最深印象的,是小林旭,名字特出,流氓的形像更非常出格,記得他的名字還因為他當時是你父親的偶像,永遠修平頭裝,眼睛總是瞇成一線,尖削的面容,是日本當時典型的流氓形像,經常赤著纹了繡像的上身,行事沉著,有俠氣,邪中帶正的氣質,你覺得是前無古人,暫時也後無來者,把所有電影裏新舊派黑道裏的英雄人物,不論中日,如高倉健、渡哲也、鄭伊健、謝廷鋒、周傑倫等等都比了下去。
後來你母親替人當包租婆,轉往上海街的另一唐樓居住,同一層樓裏有很多伙人,各式各樣的人物大雜院一樣擠在一起,每天都為爭用水爭用厨房吵吵鬧閙,加上當時制水,更加深大家的矛盾,你記得那時還未有自動冲厕,依稀記起每晚仍有人來收夜香的服務,當時你一家五口人住在一個房間,只有一張床,一口窗,你記憶中最愛是從窗外望,每天見到有一個大汽球升空,是天文台放出去用來收集天氣資料,你看著汽球在遼闊的天空裏,愈升愈高,愈飄愈遠,很開朗,多自由。
另外記憶尤深的是隔房鄰居的閣楼,他們用舊報紙作為牆紙,把破落的牆滿滿地封起來,吸引你的是舊報紙上一部叫《風雲羣英會》的電影廣告,主角 Kirk Douglas 與另外一個黑人明星在羅馬鬦獸場內比武的映像,你小時無事,整天看著它,便牢牢記著了,長大之後就趕緊去看這部電影,當Kirk Douglas 發現奴隷主人在觀看他與分派給自己的女伴交歡時,他怒吼了:我們不是畜生。那時你年青,看得熱血沸騰,往後在不同年纪時都有重看,都深深認為它是一部氣勢磅礡的史詩式電影,直至你最近在飛機上再看一次,你開始明白為甚麽史丹利寇比力克不承認這是他的作品,荷理活式的內容與拍攝手法,當然非大師所好。你想不到,這一部電影前前後後穿插著你的一生。
做包租婆的日子並不好過,聽說後來你們全家搬到另一橦在東莞街較新的樓宇,生活條件不是好了,反而更差,住在天台搭建的閣樓,不可算是住的居所,只算得上是個睡覺的地方,因為樓底很矮,父母親都不能站著進去,只可以俯身爬入屋內。有幸沒多久,就得到公屋申請的批准,住進了當時很偏遠在清水灣區的彩虹邨,這樣就住了很長的日子,也是你成長之地,記憶良多,值得回顧的如下。
還記得那時同樓住著很多不同際遇的家庭,不少都是在生活邊缘掙扎。
有丈夫行船一去不回在彼邦另组家庭被遺下來香港的妻兒;
有年青的兒子去行船遇上颱風被巨浪捲走失踪;
有年少的兒子變了黑社會份子不回家住跟朋黨睡在屋邨的楼梯底;
有整天打麻雀的主婦欠下巨債要以身償還;
有整家人都是精神病患者從來不見人但整天屋內都吵得要命的人家;
有父親是第一個考牌官被新成立的廉署抓了去坐牢;
有隔鄰長得很帥的年青小伙子風風光光搖身變成了啓德遊樂場的駐場歌星;
有唯一買了個黑白電視機的家庭夏天當他們打開門透透風時小孩都聚集在門外鐵閘偷看;
有九龍區最大的戲院新蒲崗的麗宮戲院讓你們愛看電影的小伙子經常去留連變成不少那年代人的集體回憶。
你對彩虹邨最不好的記憶應該是那時因它是鮮有的高楼三十多層變成了跳樓自殺的慣地。
《冬季日誌》這本自傳有很長的描述是有關作者與母親生前的關係,論者皆說寫得精彩動人,你看完後又覺得都是尋常一般生活,跟你與父母關係一般的疏離,反而他母親跌跌撞撞的生命,為尋找自我的生活,經歷了幾段失敗的婚姻,並不是那個年代小鎮婦女的典型。有一樣相同,是大家都可能並不完全瞭解父母上一代的生活,他們背後可能還有很多事情隱藏著,閒時你跟老爸說起舊事,有時他透露一些事情也會叫你吃一驚,你兒時常疑心自己是不是外邊撿回來的,或者姐姐是不是母親親生等奇想,希望不要最後變成事實。你最近與一好友談起,她有次在街上碰上一個與自己長得差不多一模一樣的人,還天真地想是不是電影 《兩生花》的真實版,後來從父親口中知道這人與她竟是同父異母所生,所以說,你們父母背後的故事可能都是波瀾洶湧的。
其實本書的作者經歷了不少艱辛才走到今天,有了自己的名氣,他最初往返紐约與巴黎都是從事一些低層的工作,生活困厄,書裏都沒有說太多。就正如大家身邊的人,看似平平常常的生活,實在背後還有很多事情不能為人道說,好像你朋友中有不少的兒女有嚴重智障,聽不到他們有說些甚麽,但實在父母都背負很大的壓力,最近有個朋友還跟你說,他死去已有幾年的妻子原來是自殺的,小小的女兒還親眼目睹。有時想來看似平淡的生活,其實背後可是驚心動魄。
自傳必然會接觸年纪與死亡的問題。你的記憶裏身邊過身的人最早是中四時一個叫Anthony Wong的同學,年青時搞話劇有兩位朋友先後過世,以後間中逝去的多為年老的親戚,還有一些朋友與相識包括大拇指的楊懿君、蔡浩泉等,現今幾年接觸這些事情更是頻密,包括你自己的母親與及不少同事朋友,很多年齡都與你自己相近。本書的作者對年纪這事就有一個很深切的體會,他五十七歲時到巴黎出席自己作品的朗誦會,由一個法籍演員Jean-Louis Trintignant用法語朗讀,節目未開始時這位法國演員問起了作者的歲數,沉吟良久,忽然對他說自己五十七歲時覺得很老,到現在是七十四歲反而覺得比當時年輕,作者不明所指,也沒有追問,幌眼又是七年,他現在開始明白,那個年纪時的自己覺得很接近死亡,到了七十歲時你會覺得已超越了它,都看開了。
書的結語,作者 Paul Auster 這樣說:早上起來望出窗外,冬日的天,白濛濛一片,沒有陽光,他這樣問自己:還有多少個早晨?
現在也讓我來親自作個结語,這是我第一次看 Paul Auster 的書,之前只聴過王穎拍過他的作品Smoke,對他不算認識,我讀這本書是希望看看發生在他身上的事情與自己有何不同,書看完了,不可以說喜歡與否,但它確確實實是一本獨特的書,書末還有一小段很值得深思,Paul Auster 有次去看一個舞蹈排演,朋友的女友是编舞者,整個表演分上幾段,先由一羣舞者演出,過程沒有音樂,而每一段完结後都安排编舞者作個人的闡述,Paul Auster 發覺自己很受舞者演岀所感動,卻抗拒编舞者語言的解讀,它變成了自己對演出感覺的障礙,縱使沒有伴樂,他反而深深感受到舞者們身體的音樂,與它產生了共鳴,使自己完完全全地感覺到看這演出的喜悦,在反思過程中,引發他作為一個作者再從新去尋找文字中的音樂,從中去構建它的意義。
我覺得這已不是舞蹈或文字的事情,觀賞者本身已有這種藝術的涵養,他的心靈裏早已埋有這種感覺,不管是身體的語言或文字的音樂,舞蹈只是產生這種相互感應的媒介。,所以我想如要寫自傳,若能以心出發,像個舞者,找尋自我生命軌跡裏心靈的節奏與舞步,化為文字,有如音樂,與生命裏有共同感受的朋友,在時間的空間裏,悠然起舞,是可等美妙,多麽喜悦的事情。
書看完了,我放下來,望出窗外,白日未盡,夏日的餘暉依然燦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